2015年11月份以来,美洲多个国家相继发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寨卡不是埃博拉那样的致死病毒,公众无需恐慌。
1、什么是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的一种,最早在1947年从乌干达恒河猴体内分离出来,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出,1968年在尼日利亚的人类标本中检测到,2007年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雅蒲岛爆发群聚疫情。基因型别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种,目前在中非、东南亚和印度等都有发现的记录。
2、寨卡病毒如何传染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被感染的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约3至12天的潜伏期后,开始发病,孕妇可能在怀孕或生产过程中传染给胎儿,另外,也曾有案例报告显示寨卡病毒存在通过性行为和感染的血液传染的可能。可传播寨卡病毒的病媒蚊为伊蚊,这些蚊子的特征是身体黑色,脚上有白斑,喜欢栖息于室内外的容器或是人为所造成积水的地方,一天叮咬人的高峰期约在日出后的1-2小时及日落前的2-3小时。
3、谁有感染风险
前往或居住在疫情地区的民众,尚未感染者皆有风险。世卫组织发言人林德梅尔介绍说,寨卡病毒通过伊蚊叮咬传播,这种蚊子还会传播登革热、基孔肯亚热病和黄热病;但相对于其他疾病,寨卡病毒感染的症状相对温和。
4、怎么预防
寨卡病毒目前尚无疫苗或药物治疗,主要预防办法就是避免蚊虫叮咬,可应用含有避蚊胺、派卡瑞丁、IR335和柠檬胺等成分的驱虫剂;尽量穿着长袖衣裤;睡眠时支起蚊帐。平时应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以及使用纱窗纱门隔绝蚊虫或室内使用空调。若去疫区旅行后,出现发热、皮疹等情况,及时向医生提供详细旅行史;若已确诊,发病一周内,尽量避免被蚊虫叮咬,防止疾病传播他人。多个国家已建议孕妇应尽量避免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区。
5、感染症状
感染者大多症状轻微。临床表现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类似,以发热、皮疹、关节痛和结膜炎常见,也可出现头痛、眼后痛、肌肉痛和呕吐症状。重症患者可出现格林巴利综合征。受感染的人群中通常仅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人发病,临床症状较温和,一般持续4-7天,为自限性疾病,需要住院的重症病例很少见。在近期美洲多国寨卡病毒病发生之前,还未报道过因为感染寨卡病毒导致死亡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