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赣县区人民医院急诊科联合重症医学科成功抢救一名大面积肺栓塞心跳骤停患者,创造了一个生命奇迹,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
45岁男性患者谢某,因左侧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置换术后一个多月卧床,因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全身紫绀,神志不清,半小时入院,入院时血氧饱和度降至60%,随后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急诊科主任刘孚强、医生俞长松立即开展抢救,同时呼叫重症医学科急会诊,重症医学科主任陈明红、医生黄富珠立即携带气管插管盒、除颤仪、转运呼吸机等抢救设备飞奔至患者床边。持续胸外心脏按压约20分钟,复苏成功后将患者转至重症医学科。转科时患者双侧瞳孔已经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意识昏迷,全身紫绀,血压靠升压药维持。入科后ICU医护团队立即组织抢救,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完善床旁彩超、心电图、血液等检查,立即给予静脉溶栓,患者血氧、血压逐渐改善,瞳孔缩小,意识逐渐清醒,病情稳定后复查肺动脉CTA证实为肺栓塞,病情好转后给予脱机拔管转普通病房,患者恢复非常理想,现已康复出院。
急性肺栓塞是临床上较为凶险的疾病之一,误诊率高,病死率高,特别是双侧肺动脉主干栓塞伴心脏骤停,死亡率极高。
患者能够获成功抢救,无疑是幸运的,而这幸运是医护患共同造就的,医护的争分夺秒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医护的精湛技术为早诊断早治疗赢得了最佳效果;患者的早发现且及时送医为挽救生命赢得了救治时间!
什么是肺栓塞?
众所周知,肺是呼吸循环换气场所。
肺动脉栓塞(PE)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
简单来说,就像水管上的水垢阻塞水管一样,肺动脉栓塞后,肺循环出现了障碍,比较直接的症状就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大面积肺栓塞往往引起循环障碍导致晕厥、心跳骤停,但临床上大部分肺栓塞症状不典型,诊断非常困难。
哪些人容易出现肺动脉栓塞?
患有某些基础疾病患者,如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制动、长期卧床。
肺动脉栓塞高危因素:制动、外科手术与创伤、恶性肿瘤、与卧床相关的内科疾病、妊娠和产褥期、遗传性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PTE的"三联症"(呼吸困难、胸痛、咯血)。
误诊率高达81.6%、及时治疗死亡率在5%-8%。
如何预防肺动脉栓塞?
肺栓塞重在预防,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气促、咯血,或突发晕厥,应尽快去医院就诊。
主要预防要点:
(1) 在饮食方面应注意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应多吃蔬菜水果,水果中不但含大量的水分,而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有利于健康。
此外,下决心改变生活方式也很重要,如戒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心情舒畅。
(2)长时间坐着应该多饮水,一方面可稀释血液粘稠度,另一方面还可借上厕所之机多活动腿部,每天应喝1到2升水,相当于普通玻璃杯10至15杯。
( 3 ) 慢性心肺疾病病人除积极治疗心肺基础疾病外,亦应减少卧床时间,有血栓形成或栓塞证据时,可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 4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血栓形成后的1〜2周及 抗栓治疗的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
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按摩、挤压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的动作和下蹲过久。
可以通过穿着特殊的医用弹力袜促进静脉回流。
(5)肿瘤患者应根据有无抗凝禁忌证给予机械预防或预防性抗凝治疗。
注意避免穿下肢和腰部的紧身衣物,避免脱水,并且经常进行腓肠肌伸缩。
(6)对于"原发性"(遗传性)高凝状态或有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家族史者,应及早检查,及时发现凝血机制的缺陷。
(7)对危险人群如出现腿部抽筋或一侧腿部肿胀,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在未检查清楚之前,千万不可采用推拿、按摩、拔火罐等治疗措施,以免血拴脱落。
(8)手术和创伤后应减少卧床时间,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如需长期卧床者,应定期做下肢主动或被动活动,增加肢体血流速度,以减少血液停滞。
如果做过骨科手术,或长期卧床,要经常进行腿脚按摩,尽早下床活动,做一些膝关节屈膝动作,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些简单的运动,它对防止血栓形成是非常有作用的。如果无法运动,应采取穿医用弹力袜、气压治疗及抗凝药物等预防措施。